June 06, 2007

首觀<茶花女> ~La Traviata~

巴黎有佳人,妖嬈復冶豔。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殊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對於威爾第(Giuseppe Verdi)我並不陌生。年幼學鋼琴時就彈過出自其代表作之一<弄臣>(Rigoretto)的插曲<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 Mobile)。小五時風行於小學生之間的"兒童的雜誌"中一篇關於古典樂的文章提到出自其另一歌劇鉅作<茶花女>(La Traviata)的<飲酒歌>,但僅有名稱而無介紹。直到專四觀賞了美國導演麥可霍夫曼(Michael Hoffman)大量使用古典樂與名歌劇插曲的莎翁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時,首次欣賞到<飲酒歌>。但只熟悉旋律,不懂含義,也不知曲名。其到幾年後的今天才明白。

義大利文老師羅茜茜幾週前向我提及她有整部<茶花女>的DVD,隨後我在文藻的視聽室也發現。細讀說明書後,方才了解威爾第的創作背景與靈感來源。當年法國大文豪大仲馬之子小仲馬(Alexander Dumas, fils)以<茶花女>(La Dame aux Camelias)這部社會批判悲劇小說在法國文壇大放異彩,爾後該作被改編為舞台劇。在巴黎首演時威爾第特前往觀賞,觀後大受感動,決定改寫成歌劇。劇名原定為<愛與死>(Amore e Morte),但後來改為La Traviata,乃"蕩婦"之意。讀到這裏我才明白,中文劇名是忠於小仲馬的原作!場景仍在巴黎,只不過全劇靈魂人物 -- 巴黎名交際花的芳名,由Marguerite改為Violetta(義大利文"紫羅蘭"之意)。如此嘔心瀝血之作,於威尼斯鳳凰劇院首演時卻慘敗。因飾演Violetta的演員太胖,根本詮釋不出名妓的美貌與柔弱。威爾第將之稍作修改,選用更適合的演員後,果然大獲成功,<茶花女>也自此成其畢生代表作。其角色的心理,每首插曲的唱法等,成了代代歌唱家與演員的最佳考驗。感謝主!今天總算有較充裕的時間到圖書館細細品味,品味大師風采!這部震古鑠今的佳作,一開場就讓我驚嘆連連,讚不絕口!


開場時,Violetta繞著舞台緩緩走著,追憶自已多舛的一生,場面流露淡淡的哀怨與無助。第一幕開始時,在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的巴黎,紳士名媛個個盛裝出席巴黎豔驚四座的花魁Violetta家中的酒宴。包括英俊多金,暗戀Violetta的子爵Alfredo。正當眾人彼此問候之際,花枝招展的Violetta出現,高舉酒杯歡迎眾人蒞臨。此時Alfredo靈感湧現,高唱全劇最著名的插曲<飲酒歌>。威爾第爐火純青的作曲技巧,將酒宴的盛大,豪奢,氣派與眾人縱情享樂表現的淋漓盡致,可圈可點!歌詞流露"人生苦短,行樂及時。瓊漿玉液當前,焉有不飲之理?"的意涵。飲後,Violetta突感胸痛,眾人便離開讓她休息。Alfredo趁機入其香閨高歌示愛。Violetta卻只遞上一朵白茶花,要Alfredo不要在她這種煙花女子身上浪費時間和金錢。待Alfredo走後,Violetta想起過去被視為人盡可夫,而今竟有人真心愛她,於焉將此複雜的心情與感動訴諸音符。

劇觀至此,已令我驚嘆不已!整體表現不論是音樂,歌曲,表演等,無不完美無瑕!尤其是沉魚落雁的Violetta,酒宴時招蜂引蝶;身體不適時的嬌柔無力,受Alfredo示愛時臉上燃起的希望,歌聲的優美絕倫…我已等不及要看下一段了!
好個蕩婦!好個Violetta!

No comments:

Je suis...

My photo
基督徒。12歲時讀了安徒生的傳記後取他的first name "Hans"做英文名字,信主成為基督徒(Christian)後有朋友以安徒生的本名Hans Christian Andersen稱呼我。我的法文名字叫François,"自由"之意, 取自法國名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 畢業於文藻外語學院。目前從事GoodTV的影視翻譯工作。在學期間主修中英筆譯與口譯(逐步口譯與同步口譯),同時學習韓文,義大利文與葡萄牙文。除目前會中文,台語,英文,日文與法文外,很有野心想精通所學的這幾種語言。有更大的野心要學/精通德文,西班牙文,荷蘭文,甚至更多。願以神這般的恩賜服事祂,因若沒有祂,我就算不得什麼。感謝主!有祂的人生真的太棒了!我英文名字"Hans"的意思就是"神是滿有恩典的"。因此信主至今我對生命最大的體會就是La Vie est Belle - 生命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