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2, 2008

Oscar 2008 ~La Nuit en Rose!~

國際影壇最高榮譽 - 奧斯卡金像獎於昨日盛大登場。自去年至今諸多國際影展陸續舉行,每次結果也都使人懷疑究竟奧斯卡將獎落誰手。歷時四個小時,謎底終於揭曉!所有演員獎項80年來史無前例地全由歐洲演員奪得,無一美國本土演員。如此結果令我喜出望外,恨不得親自向眾影帝后道賀!

最佳男主角:丹尼爾戴路易斯 (Daniel Day Lewis)
久違了的英國演員丹尼爾戴路易斯,以『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二度稱帝。

在從去年以『黛妃與女皇』(The Queen)獲封影后的英國老牌女演員海倫米蘭手中接過獎座前,丹尼爾單膝跪下,以臣子之姿將「女王」致敬。海倫也將小金人對著他,以女王般的威儀說:「愛卿平身!」
丹尼爾起身接過獎座,高興地親吻海倫雙頰以示感謝。
發表感言時,談吐得宜又感性,令臺下太座感動莞爾。從上臺到下臺,丹尼爾舉手投足處處流露濃厚的典型英國紳士氣質,無比溫文儒雅,令人動容。
丹尼爾戴路易斯一直是我非常欣賞的演員。1990年他以英國殘障畫家克利斯迪‧布朗(Christy Brown)的生平改編的傳記電影『我的左腳』(My Left Foot)首度奧斯卡稱帝。

向來以執導黑幫電影知名的當今美國影壇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執導了丹尼爾領獎三年後復出的首部電影『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本作乃改編自文壇最高榮譽普立茲文學獎得獎同名小說的文學電影,藝術氣息濃厚,與史柯西斯以往風格大相逕庭,執導手法之高明,令人驚豔。
描述十八世紀末的紐約上流社會中,一名傑出的律師紐倫‧亞契
其未婚妻(也是後來的妻子)與一行事風格標新立異又遇人不淑的伯爵夫人愛蘭‧奧倫斯卡(Ellen Olenska,蜜雪兒菲佛飾)
之間的淡淡的三角關係。紐倫與愛蘭相遇後彼此動情,紐倫在婚後也曾有思想與精神上的出軌,但從未化為行動,造成對彼此家庭、生活與名譽的傷害。紐倫愛妻愛家,與妻鶼鰈情深。待妻亡後,紐倫至歐洲找尋愛蘭,卻未如願而隻身返美,讓這段感情永留內心,終生回味…。全片流露濃郁的藝術氣息,劇中人面對情慾的試探深知自制,選擇正確行事而未隨從肉體的表現,更是令人讚賞!丹尼爾與蜜雪兒菲佛的表現出類拔萃,光芒四射!『純真年代』也是我個人認為蜜雪兒菲佛從影以來最優秀的演出!
丹尼爾後來與艾瑪湯普遜合作的『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亦是出色的作品。
本作亦是真實故事,改編自發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真實冤獄案。猶記電影上映時與媽共賞,內容卻不太記得。不過兩大影壇奇葩(艾瑪湯普遜曾以『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獲封奧斯卡影后;『理性與感性』再獲最佳改編劇本)首度合作,就是此作的品質保證了。丹尼爾慎選劇本,不從商業電影主流,以真正藝術電影取勝,令我相當欣賞。如今睽違十八年再度奧斯卡稱帝,是為首位獲得兩次最佳男主角的英國人,可喜可賀!實至名歸!

最佳女主角:瑪莉詠‧柯蒂亞 (Marion Cotillard)
同樣臥虎藏龍的法國影壇,或許沒啥好萊塢般的商業作品,但其唯美、豐富、風格獨具的藝術成就,是好萊塢無法比擬的。歷年來也有許多優秀的導演與演員,包括名導楚浮(François Truffaut)、雷奈(Alain Rainais)、考克多(Jean Cocteau)、全法最具代表性的女演員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丹妮兒‧戴喜歐(Danielle Darrieux)、亞蘭‧德倫(Alain Delon)、法蘭西絲 ‧德雷克(Françoise Dorléac)、傑哈‧德巴迪厄(Gerard Depardieu)…等。但儘管在本國與國際間享高知名度,但似乎都與奧斯卡無緣。

直到1988年,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以法國雕刻家羅丹(Rodin)的傳記電影『羅丹與卡蜜兒』(Camille Claudel)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2年凱薩琳丹妮芙才以『印度支那』(Indochine)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無奈鍛羽而歸

1997年,當代演員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以『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榮獲最佳女配角
隔年又以『濃情巧克力』(Chocolat)獲最佳女主角提名,仍未獲獎。
直到2008年,原本沒沒無聞的瑪莉詠‧柯蒂亞才終於以『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一雪眾人前恥,於奧斯卡封后。這誠屬法國影史上歷史性的一刻,最法國影壇而言,更是意義重大。
『玫瑰人生』是部典型的傳記電影,描述法國女歌唱家愛黛特‧琵雅芙(Edith Piaf)傳奇的一生。風靡全球的法國情歌『玫瑰人生』即是她的作品,故咱們中文片名就以此曲名為電影片名。其他國家也不約而同的以「La Vie en Rose」作為片名


可見此曲風行的程度。
本片法文原名為『La Môme』, 意為「小麻雀」。實際上,愛黛特身材短小,不到160公分,卻天賦異稟地擁有好歌嗓,的確像是大智若愚卻一鳴驚人的小麻雀。如今,愛黛特已離世,為扮演好此真實角色,瑪莉詠被要求駝背裝矮,壓低聲音說話。片中音樂的部分,也都是幕後播放愛黛特的歌曲,瑪莉詠對嘴而唱。這部佳作至今我只看過一點小片段,但已買來,期待擇時觀賞。瑪莉詠這隻小麻雀,託愛黛特的福,如今飛上枝頭成了鳳凰,可喜可賀!

頒獎典禮上,當頒獎人喊出瑪莉詠的名字時,全場歡呼。身著魚鱗裝的瑪莉詠,還沒上臺就先流下眼淚。獲獎致詞時,還因太激動而一度語無倫次。她全程以流利的英文致詞,不斷向所有『玫瑰人生』製作團隊成員道謝,還說了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It's true that there are angels in this city!」希望瑪莉詠再接再厲,推出更多優質作品,青出於藍而更勝出藍,為法國影壇爭光。Allez, Marion! Bon courage!
(唯日文片名以愛黛特本名為片名,意為<愛黛特‧琵雅芙:愛的讚歌>)

最佳男配角:哈維巴登
(Javier Bardem))

我對西班牙電視認識不多。所知僅包括60年代與凱薩琳‧丹妮芙合作『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的名導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近年竄紅於好萊塢的西班牙演員潘妮洛普‧克普茲(Penelope Cruz);近代西班牙名導彼得‧阿莫多瓦(Pedro Armodovar);『玩美女人』(Volver)
『壞教慾』(La Mala Educación)
『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
『羊男的迷宮』(El Labirinto del Fauno)…
老實說,除了『玩美女人』中濃厚的西班牙式熱情,與『羊男的迷宮』與眾不同的懸疑與神祕外,其他作品我倒還體會不出有啥特別。

就演員而言,被譽為「西班牙的寶石」的潘妮洛普克魯茲,算是到好萊塢發展的成功例子。在西班牙獲獎無數的她,去年也以『玩美女人』中素雅的表現榮獲去年最佳女主角提名,卻未得獎。然而,今年一部改編自西部驚悚小說『邊境三部曲』的作品『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不但奪得今年的最佳影片大獎更使片中飾演黑道老大的西班牙男演員哈維巴登(Javier Bardem)成為首位奪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西班牙人。只見獲獎時,哈維以流利的英文向全場致謝,更不忘以自己的母語西班牙文向臺下的母親道謝。喜不自勝的他,還當場親吻小金人,可見此獎意義的重大。


最佳女配角:緹妲‧史雲頓 (Tilda Swinton)
大伙兒或許沒聽過緹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的名字,但一定看過她的電影。沒錯,家喻戶曉的『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The Chronicles of Narnia: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中,統治納尼亞的白女巫就是由緹妲飾演。

我個人對這位道地的英國演員最好的記憶是國二時與學校數學老師,同時也是現在的好朋友黃佳城,在屏東中正圖書館電影賞析會中看的『美麗佳人歐蘭朵』(Orlando)。情節頗為怪異,只記得她原是伊麗莎白一世時的公爵,後來由男變女,還一路活到現代 !除此之外,對緹妲就沒其他印象,直到看了『納尼亞傳奇』。據傳白女巫一角,原本預定由妮可基嫚主演,但妮可因故辭演後,由緹妲接手。她生來略帶冷峻的長相,將白女巫演得唯妙唯肖,甚至冷峻得有些可怕。


而今緹妲在奧斯卡上大爆冷門,以『全面反擊』(Michael Claytson)中的女律師一角擊敗其他四位對手,包括以『伊莉莎白:輝煌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與『巴布迪倫的七段旅程』(I'm Not There)同時提名最佳女主/配角的凱特布蘭琪,而奪得最佳女配角獎。至今我還沒看過『全面反擊』,老實說興趣也不大,但從『納尼亞傳奇』中看出緹妲無疑是個硬底子演員,也很高興她受封為后。

有趣的是,今年四位演員獎得主,就有兩位是英國人。
希望有更多他國演員受肯定,將祖國電影藝術發揚光大,證明奧斯卡絕不只是美國人的天下!

March 21, 2008

Via Dolorosa

後天即復活節,今兒各是受難日。法文稱之為「Vendredi saint」,意為「神聖的禮拜五」;日文名稱為「聖金曜日」,韓文「성금요일」(發音為"song-gung-yo-il"),各其他多國語言,都稱之為「神聖的禮拜五」。開機準備工作前,感謝聖靈的感動,我想起一首描述耶穌受難的詩歌「Via Dolorosa」,意為「苦路」。此曲名為西班牙文,「via」即「道路」,「dolorosa」是為「悲傷」。我上YouTube輸入曲名,點選第一個搜尋項目,熟悉而沉動的旋律開始,我也不禁潸然淚下。
悲愴哀戚的旋律與歌詞,配合電影『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薋穌受難的場景,我哭成了淚人兒。當時『受難記』我看了四遍,每次都哭得不成人形。因我看到的,不是演員演戲,而是耶穌為我走過的一切。當然,當年耶穌自己經歷的,要比電影要痛苦千百倍都不止。聖靈觸摸到我的心,我邊聽邊流淚禱告,想到過去神對我一切的容忍、祝福、恩典與引導,淚水中滿有感恩。若不是耶穌,就沒有今天的我。




「Via Dolorosa」我最初是在安息日會的聖誕戲劇中聽到。當年我飾演約瑟與二十門徒之一。擔任導演的波多黎各裔美籍宣教士霍海(Jorge),以這首曲子作第三幕的背景音樂,配上電影『萬王之王』(King of Kings)的劇照。多年來我一直記得這首曲子,前年復活節哲源在網上找到製譜軟體,便一起把這曲子譯成中文,讓弟兄姐妹能唱。過程一度難產,但聖靈一路的同在與指點,成就了這曲詩歌,曲名定為『十架苦路』。為了將榮耀歸給神,哲源和我決定不在譜上記名。

我不知原作詞曲者是誰。英文歌詞中帶有一段西班牙文,當初與哲源合作譯曲時,我先請黑頭狼將西班牙文譯成英文,哲源和我再譯成中文。以下與大伙兒分享這首受難曲,與民生路教會中文譯司。

Down the Vía Dolorosa in Jerusalem that day
沿著十架苦路行,那天在耶路撒冷 The soldiers tried to clear the narrow street
士兵們驅趕擁擠的人群
But the crowd pressed in to see
但群眾推擠向前
The Man condemned to die on Calvary.
爭著要看那背十架的人。

He was bleeding from a beating, there were stripes upon His Bck
祂受凌虐,渾身是血,背上布滿了鞭傷
And He wore a crown of thorns upon His Head
頭上戴著一副荊棘的冠冕
And He bore with every step
背著十架寸步難行
The scorn of those who cried out for His Death
舉步維艱地走向各各他 Down the Vía Dolorosa called the Way of Suffering
耶穌基督,我主我王,在這十架苦路上 Like a Lamb came the Messiah, Christ the King,
如同牽到宰殺之地的羔羊
But He chose to walk that road out of His Love for you and me.
但祂選擇這條路,因著愛為你和我 Down the Via Dolorosa, all the way to Calvary.
沿著十架苦路行,一路走到加略山

Por la Vía Dolorosa, triste día en Jerusalém
Los soldados le abrían paso a Jesús.
Más la gente se acercaba,Para ver al que llevaba aquella Cruz.

Por la Vía Dolorosa, que es la via del dolor
Como oveja vino Cristo, Rey y Señor!
Y fue Él quien quiso ir por Su Amor por ti y por mí.
Por la Vía Dolorosa al Calvario y a morir.

The Blood that would cleanse the souls of all men
祂寶血洗淨世人的罪孽
Made Its Way through the heart of Jerusalem.
引領我們來到神的寶座前
Down the Vía Dolorosa called the Way of Suffering
耶穌基督,我主我王,在這十架苦路上
Like a Lamb came the Messiah, Christ the King,
如同牽到宰殺之地的羔羊
But He chose to walk that road out of His Love for you and me.
但祂選擇這條路,因著愛為你和我
Down the Via Dolorosa, all the way to Calvary.
沿著十架苦路行,一路走到加略山
週三的法文課,配合復活節,我與大家分享一些相關的單字與法文金句。如下:

La Pâques: 復活節
Vendredi saint: 受難日
Le printemps: 春天
Jésus Christ: 耶穌基督
La Passion: 受難
Le Croix: 十字架
La Mort: 死亡
La Résurrection: 復活
Le Salut: 救恩
La Vie Éternelle: 永生
Joyeuse Pâques!
復活節快樂
Je suis la Résurrection et la Vie.(Jean 11:25)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約翰福音11:25)
Je suis le Chemin, la Verite et la Vie. (Jean 14:6)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14:6)


因著一人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著一人的義行,眾人出死入生。主恩浩瀚,無以回報。無法配得耶穌如此巨大的犧牲,但祂仍選擇如此苦路。神定意將祂壓傷,使祂復活,「愛」是唯一的理由。我們何德何能!千言萬語道不盡神如此恩典,主啊!一切榮耀歸給祢!

Je suis...

My photo
基督徒。12歲時讀了安徒生的傳記後取他的first name "Hans"做英文名字,信主成為基督徒(Christian)後有朋友以安徒生的本名Hans Christian Andersen稱呼我。我的法文名字叫François,"自由"之意, 取自法國名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 畢業於文藻外語學院。目前從事GoodTV的影視翻譯工作。在學期間主修中英筆譯與口譯(逐步口譯與同步口譯),同時學習韓文,義大利文與葡萄牙文。除目前會中文,台語,英文,日文與法文外,很有野心想精通所學的這幾種語言。有更大的野心要學/精通德文,西班牙文,荷蘭文,甚至更多。願以神這般的恩賜服事祂,因若沒有祂,我就算不得什麼。感謝主!有祂的人生真的太棒了!我英文名字"Hans"的意思就是"神是滿有恩典的"。因此信主至今我對生命最大的體會就是La Vie est Belle - 生命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