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5, 2007

再觀<羅馬假期>



最近在學校的圖書館發現了我有生以來最愛的電影之一<羅馬假期>的特別版DVD。再次觀賞後感受與以往大相逕庭,覺得自已與電影更貼近,一點距離都沒有了。
去年的聖誕節我就是在羅馬度過。行前就根據旅行書的介紹,到了羅馬的第二天即展開<羅馬假期之旅>,親自走訪諸多電影當年拍攝地點。包括共和廣場,巴貝里尼美術館,西班牙廣場,聖天使之城,特雷維噴泉,威尼斯廣場,真實之口…等。在西班牙廣場,我也學奧黛麗赫本買了一根冰淇淋坐在階梯上大吃特吃;在威尼斯廣場,彷彿看到赫本與葛雷哥萊畢克駕駛著韋士牌摩托車到處撒野的情景;在特雷維噴泉周邊尋找剪出當年全球婦女爭相彷效的赫本頭的美髮屋;在真實之口把自已的手放入,學葛雷哥萊畢克假裝手被咬掉…。如今再看電影,似乎在赫本與畢克導遊下再次造訪羅馬。所見到的景物名勝是既熟悉又親切。

DVD中也收錄了當年影片拍攝過程,導演威廉惠勒之女凱薩琳惠勒與老態隆鍾的葛雷哥萊畢克細細回顧拍片點滴。看後才知道,當年赫本原是名不見經傳的無名演員,她的角色原本要由伊麗莎白泰勒飾演。在泰勒因故辭演後,慧眼識英雄的威廉惠勒起用赫本擔任女主角,不但使她一鳴驚人,日後更成為影壇最閃亮的一顆巨星。回憶片段中甚至收錄了當年赫本以黑馬之姿喜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珍貴鏡頭。從她率真,感性又真情流露的致謝辭中,可看出<羅馬假期>對她個人意義深重。即便邁入老年時,憶起當年威廉惠勒的提攜和與葛雷哥萊畢克的合作,依舊充滿感恩,聽來令我感動不已。

No comments:

Je suis...

My photo
基督徒。12歲時讀了安徒生的傳記後取他的first name "Hans"做英文名字,信主成為基督徒(Christian)後有朋友以安徒生的本名Hans Christian Andersen稱呼我。我的法文名字叫François,"自由"之意, 取自法國名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 畢業於文藻外語學院。目前從事GoodTV的影視翻譯工作。在學期間主修中英筆譯與口譯(逐步口譯與同步口譯),同時學習韓文,義大利文與葡萄牙文。除目前會中文,台語,英文,日文與法文外,很有野心想精通所學的這幾種語言。有更大的野心要學/精通德文,西班牙文,荷蘭文,甚至更多。願以神這般的恩賜服事祂,因若沒有祂,我就算不得什麼。感謝主!有祂的人生真的太棒了!我英文名字"Hans"的意思就是"神是滿有恩典的"。因此信主至今我對生命最大的體會就是La Vie est Belle - 生命是美麗的!